行业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行业动态
农民工与城镇职工的工资差距及动态同化(四)
来源: 浏览量:2048 更新时间:2017-06-08

表9  学历、培训、社会关系对农民工工资同化速度的影响


模型七

模型八

农民工×调整的移民持续时间

0.016**

(0.008)

0.006

(0.009)

农民工×调整的移民持续时间×初中学历

-0.002

(0.008)

-0.002

(0.008)

农民工×调整的移民持续时间×高中学历

-0.004

(0.009)

-0.011

(0.010)

农民工×调整的移民持续时间×大学及以上学历

0.023

(0.023)

0.015

(0.027)

农民工×调整的移民持续时间×是否受过培训



0.018***

(0.005)

农民工×调整的移民持续时间×认识本地城镇居民



0.006***

(0.003)

农民工×调整的移民持续时间×认识外地城镇居民



0.005

(0.003)

农民工×调整的移民持续时间×认识进城务工者



0.006***

(0.002)

农民工×调整的移民持续时间×认识农村非农工作者



0.005

(0.004)

农民工×1997年以前进城

-0.596***

(0.160)

-0.578***

(0.164)

农民工×1997—1999年进城

-0.652***

(0.159)

-0.630***

(0.163)

农民工×2000—2002年进城

-0.684***

(0.159)

-0.658***

(0.162)

农民工×2003—2005年进城

-0.721***

(0.160)

-0.707***

(0.163)

农民工×2006—2005年进城

-0.826***

(0.160)

-0.805***

(0.163)

农民工×初中学历

0.147

(0.162)

0.134

(0.165)

农民工×高中学历

0.281*

(0.161)

0.293*

(0.165)

农民工×大学及以上

0.322*

(0.191)

0.307

(0.202)

是否受过培训



-0.071*

(0.037)

工作经验

0.004

(0.005)

0.002

(0.005)

工作经验2

-0.001***

(0.000)

-0.001***

(0.000)

常数项

2.230***

(0.173)

2.262***

(0.177)

样本量

8588

8057

R2

0.091

0.089

进一步地,我们在模型八中加入了培训和社会关系的信息。与模型七的结论一致,所有学历水平与移民持续时间的交互项都不显著。是否受过培训的相关交互项的系数则显著为正,这与我们的预期一致。具体地,接受过培训的农民工小时工资以高出未受过培训的农民工1.8个百分点的速度逐渐向城镇职工同化。与此同时,社会关系对于农民工工资同化速度同样有较为显著的影响:在所有的关系变量中,认识本地城镇居民和认识进城务工人员对于农民工的工资同化帮助最大,它们都会使得农民工的工资同化速度额外增加7个百分点之多;而认识其他外地城镇居民和认识农村非农工作者则对农民工的工资同化速度没有显著帮助。这也与直观感觉相符:认识本地的城镇居民显然可以帮助农民工更快地熟悉当地劳动力市场;而进城务工者的社交网络对于农民工寻找更适合的工作也是极有帮助的;而外地城镇居民和农村非农工作者由于对当地劳动力市场不熟悉,所以帮助不大。

七、研究结论

本文从一个动态的视角,研究了我国农民工与城镇职工的工资差距问题。在扩展的明瑟方程框架下,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非线性工具变量回归方法,对移民工资同化研究中固有的内生性问题进行了纠正,最终得到农民工工资同化速度的一致估计。本文的结论有很强的政策含义。首先,本文揭示了农民工的工资会随着移民持续时间的增加逐渐向城镇居民同化,因此鼓励农民工增加在城镇务工的时间,改善农民工流动性过强的局面有助于帮助其在工资收入上达到与城镇职工平等的水平,是真正实现“农民市民化”这一城镇化核心目标的重要步骤。这意味着改善农民工社会福利水平、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等一系列措施不仅有其直接的民生作用,而且动态来看有很强的外溢作用:它们可以帮助农民工增加移民持续时间,最终可以真正实现与城镇职工“同工同酬”。其次,本文也揭示了相对于较大的初始工资差距,农民工的工资同化速度实际十分缓慢,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工将无法在生命周期时长内达到与城镇职工同等的收入水平。这反映了农民工在初到城镇劳动力市场上便遭遇相对恶劣的待遇,且这一劣势将会持续在其后很长时间都造成影响。因此,亟需对新进城的农民工进行政策帮助。再次,本文揭示了农民工的工资状况随着时间的推进逐渐恶化:越是近期的农民工初始相对工资越低。最后,本文发现了培训和社会关系可以显著加快同化速度。因此,增加社会培训在农民工中的覆盖范围以及加强农民工就业指导服务将对“农民市民化”的进程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当然,本文的研究也存在不足。一方面,由于数据限制,本文无法进一步放松假设,允许不同的移民群组有不同的同化速度。Borjas(2013)利用美国40年的移民数据研究指出,美国移民中不同移民群组不仅初始工资不同,同化速度也在变化。本文数据时间跨度较小,且大部分为2003年以后的移民,若分子样本进行估计将存在较大的小样本偏差。随着微观调查数据的不断完善,对这一问题可以进行更为细致深入的研究。另一方面,社会关系和培训这两个变量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内生性问题。在数据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找到合适的工具变量解决该问题,以获得农民工工资同化更准确的估计,也是值得进一步探索的研究方向。

注释:

①明瑟方程(mincer earnings function)是将收入表达为教育、经验等因素的函数。其一般形式为:lny=α0+α1S+α2E+α3E2+α4X。其中y为收入,S表示受教育程度,E为工作经验,X是其他控制变量。


②下文称为“工资同化速度”。


③注意到传统两阶段最小二乘中,第一阶段对农民工样本回归得到的是E(ysm|Z,mig>0)。


④根据简单的计算可得,ρ的表达式为 


⑤由于εi服从正态分布,因此E(ysmi|Γi,εi)=exp(Γiβ+εi)服从对数正态分布,易得等式。


⑥这是由于自我创业劳动者的收入特征与被雇佣的劳动者相比有较大的差异,为了保证结果的稳健性,我们剔除了这部分的样本。


⑦受篇幅限制,文中没有列出第一阶段回归样本的描述统计结果,感兴趣的读者可以来信索要。


⑧下文第二阶段回归的结果表明,OLS回归低估了农民工工资同化速度,这进一步证实了农村居民进城务工是负选择。


⑨需要注意的是,OLS对农民工工资同化速度的低估与第一阶段回归得到ρ>0的结果并不矛盾。ρ>0意味着进城务工选择与务工持续时间正相关。OLS对农民工工资同化速度的低估则表明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并不是农村居民中能力最强的个体。

⑩edulev1i=1意味着样本的学历水平为初中或职中;edulev2i=1意味着样本的学历水平为高中或职高;edulev3i=1意味着样本的学历水平为大学及以上。


⑾我们意识到技能培训变量可能存在内生性问题,但一方面由于数据限制没有合适的工具变量,另一方面本文仅以此对同化速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初步的探讨,并不关注其作用程度。因此,本文没有试图解决技能培训变量的内生性问题。


⑿具体地,relate1i反映了样本的家庭主要关系人中是否有本市城里人(1=是,0=否);relate2i反映了样本的家庭主要关系人中是否有其他外市城里人(1=是,0=否);relate3i反映了样本的家庭主要关系人中是否有进城务工人员(1=是,o=否);relate4i反映了样本的家庭主要关系人中是否有农村非农工作人员。

参考文献:

邓曲恒,2007:《城镇居民与流动人口的收入差异——基于Oaxaca-Blinder和Quantile方法的分解》,《中国人口科学》第2期。

王美艳,2005:《城市劳动力市场上的就业机会与工资差异——外来劳动力就业与报酬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第5期。

邢春冰,2008:《农民工与城镇职工的收入差距》,《管理世界》第5期。

邢春冰,2009:《农民工与城镇职工的收入差距——基于半参数方法的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第10期。

章元、陆铭,2009:《社会网络是否有助于提高农民工的工资水平》,《管理世界》第3期。

Antecol, H., Kuhn, P., and Trejo, S., 2006, “ Assimilation via Prices or Quantities? Sources of Immigrant Earnings Growth in Australia, Canada, and the United States”,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 41(4), 821—840.

Borjas, GJ., 1985, “Assimilation, Changes in Cohort Quality, and the Earnings of Immigrants”, 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 3(4): 463—489.

Borjas, G., Bronars, S., and Trejo, S., 1992, “ Assimilation and the Earnings of Young Internal Migrants”,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74(1):170—175.

Chiswick, B. R., 1978, “The Effect of Americanization on the Earnings of Foreign-born Me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86(5):897—921.

Chiswick, B. R., Lee, Y., and Miller, P., 2005, “ A Longitudinal Analysis of Immigrant Occupational Mobility: A Test of the Immigrant Assimilation Hypothesisl ”,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 39(2):332—353.

De Brauw, A., and Rozelle, S., 2008, “ Migration and Household Investment in Rural China”, China Economic Review, 19(2):320—335.

Du, Y., Park, A., and Wang, S., 2005, “Migration and Rural Poverty in Chin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33(4):688—709.

Dustmann, C., and Glitz, A., 2011, “ Chapter 4—Migration and Education”, Handbook of the Economics of Education, Volumn 4.

Eckstein, Z., and Weiss, Y., 2004, “ On the Wage Growth of Immigrants: Israel, 1990—2000”,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Economic Association, 2(4):665—695.

Friedberg, RM., 2000, “You can't Take It with You? Immigrant Assimilation and the Portability of Human Capital”, 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 18(2):221—251.

Hu, WY., 2000, “Immigrant Earnings Assimilation: Estimates from Longitudinal Data,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90(2):368—372.

Knight, J., and Song, L., 2003, “ Chinese Peasant Choices: Migration, Rural Industry or Farming”, Oxford Development Studies 31:123—147.

Lam, K., and Liu, P., 2002, “ Earnings Divergence of Immigrants”, 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 20(1):86—104.

Lei, G., and Zheng, L., 2005, “ Migration as the Second-best Option: Local Power and Off-farm Employment”, China Quarterly 181: 22—45.

Meng, X., and Zhang, J., 2001, “The Two-Tier Labor Market in Urban Chin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29(3): 485—504.

Miranda, A., and Rabe-Hesketh, S., 2006, “ 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ion of Endogenous Switching and Sample Selection Models for Binary, Ordinal, and Count Variables”, Stata Journal, 6(3):285—308.

Yamauchi, Futoshi, 2004, “Are Experience and Schooling Complementary? Evidence from Migrants' Assimilation in the Bangkok Labor Market”,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74(2):489—513.

Zhang, D., Meng, X., and Wang, D., 2010, “The Dynamic Change in Wage Gap between Urban Residents and Rural Migrants in Chinese Cities”, Working Paper.

Zhao, Y., 1999, “Leaving the Countryside: Rural-to-urban Migration Decisions in China”,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9(2): 281—286.

作者简介:陈,电子信箱:emma.riem.swufe@gmail.com;徐舒,电子信箱:stan.sugar.xu@gmail.com

作者: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与管理研究院 陈珣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徐舒  来源: 《经济研究》2014年第10期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