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行业动态
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效应评价——以张家界为例(一)
来源: 浏览量:3365 更新时间:2017-06-08

摘要:在新型城镇化内涵、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关系的理论分析基础上,从产业生成周期视角,评价及探讨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水平及其动态关系。采用1989—2014年张家界旅游及城镇相关数据,结合小波分析、熵值法和时间序列分析法,研究发现:旅游业的就业及收入效应表现较好,城镇化的社会、经济及生态方面表现突出;出现期及生成期旅游业的发展水平低,但成长速度较快,城镇化则相反,两者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互为因果,短期内正负效应交替,长期内均有稳定正向效应;发展期,旅游业发展水平反超城镇化,两者相互协调发展,但城镇化不是推动旅游业发展的原因,产生的冲击效应也较弱。文章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几点政策建议。

关键词:旅游业,新型城镇化,生成周期,协调发展,张家界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61024);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YBA320);湖南省高校创新平台开放基金(15K103);贵州省教育厅创新人才团队建设项目(黔教合人才团队字[2013]25号);贵州省社会发展公关项目(黔科合SY[2013]3127号)

十八大以来,特别是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正式出台,国家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环境友好、集约高效、城乡一体、产城互动、和谐发展的新型城镇化[1]。旅游在产业、就业、社会、生态、文化等方面具有很强的综合效应,在新型城镇化语境下,已成为一种越来越强的驱动力量。西部欠发达的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发展旅游业是带动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亦是城镇化进程的重要驱动力,与城镇化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因此,如何利用旅游优势,加强与城镇化之间的互动,合理协调两者的关系,无疑是民族地区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2]。

旅游与城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日渐成为相关研究领域的热点。1990年代,国外学者重点研究了旅游对城市化的影响[3]、旅游人口城市化[4]、旅游业与城市化的协调发展及对策[5],目前集中于旅游城市化等相关方面[6-7]。2000年左右,国内学者开始关注旅游与城市化互动问题,认为旅游与城市化之间可能存在良性互动[8]。随后学者分别从城市化内涵的具体表征[9]、城市化发展动力[10]、旅游目的地城市景观发展、城市化发展模式及旅游需求、旅游功能、旅游类型[11]等角度结合不同案例地,延伸了旅游城镇化的概念、内容、形式及驱动机制[12],但较少研究其过程与变化。同时,学者也关注城镇化对旅游发展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13],消极影响集中于对历史文物、遗产建筑、生态环境等的破坏方面。近年来,学者逐步关注旅游业与城镇化之间的互动,尤其是旅游业与城镇化两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极度活跃,集中于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14]、旅游经济与城市发展[15]、旅游市场与成长环境[16]等方面。2012年,党的“十八大”确立新型城镇化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也得到重点关注[17-19]。国内外有关旅游与城镇化关系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领域虽涉及地理学、旅游学、经济学、城市规划学等学科,但未形成完整理论体系;其次,以定性研究为主,且在有限的定量研究中以静态分析为主,而有关新型城镇化与旅游业关系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尤其将旅游直接就业和产业集聚纳入考核体系之内更是少见,更缺少从产业生成视角,探讨在不同阶段两者的发展情况及互动关系。基于此,本文以张家界为研究对象,结合小波分析、熵值法和时间序列分析法,探讨张家界1989—2014年在产业生成的不同阶段,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情况及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为民族地区的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指导价值。

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两者之间的交互机理

新型城镇化的“新”摒弃了传统城镇化发展的弊病,强调集约利用资源,让资源有效配置,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促进人口地域的有序转移[20];注重产业、就业及空间等结构的转型和优化,提升城镇发展内涵[21];充分发挥城镇现有功能,维护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协调发展,更加保护生态环境[22];突破传统生产要素的约束,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缓减城乡二元结构。另外,科研创新对于城镇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22],也是评价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方面。因此,新型城镇化的评价内容,在传统城镇化的基础上(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空间城镇化),还应涉及社会城镇化、生态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和科研创新等4个方面内容,借鉴牛晓春[21]、王越新[22]等研究成果,遵循指标选取的原则,结合20位专家意见,构建由7个子系统共32个指标组成的新型城镇化评价体系(表1),虽然“新型城镇化”概念提出的时间较晚,但我们可以按新型城镇化的标准,测量城镇化的发展水平,更利于全方位认知张家界城镇化的演变历程。旅游业在国内外旅游需求的刺激下,通过整合旅游资源,吸引相关企业聚集,延伸产业链,满足就业需求,带来社会、经济等效应[23-24],在现有旅游产业相关研究的基础上[15],从旅游的市场需求,就业吸纳、企业聚集、收入效应4个方面,选取19个指标构建旅游产业评价指标体系(表1)。

表1  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系统指标评价体系

Tab.1  The index evaluation system of tourism industry and new urbanization

系统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旅游产业系统(L)

旅游市场需求(0.2098)

国内旅游人次l11(0.3366,+);国际旅游人次l12(0.4106,+);国内旅游人次增长率l13(0.0614,+);国际旅游人次增长率l14(0.1914,+)

旅游就业吸纳(0.3462)

旅行社从业人员l21(0.2009,+);旅游酒店从业人员l22(0.2153,+);旅游景点从业人员l23(0.3724,+);其他旅游从业员l24(0.2114,+)

旅游企业集聚(0.1427)

旅行社数量l31(0.0932,+);旅游酒店数量l32(0.2632,+);旅游景区数量l33(0.4131,+);其他旅游企业数l34(0.2305,+)

旅游收入效益(0.3013)

国际旅游收入l41(0.2846,+);国内旅游收入l42(0.2991,+);旅游总收入占GDP比重l43(0.1558,+);旅游总收入占第三产业比重l44(0.1386,+);旅游总收入增长率l45(0.1219,+)

新型城镇化系统(C)

人口城镇化(0.1261)

城镇人口比重C11(0.2485,+);全行业就业人数C12(0.2507,+);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C13(0.2512,+);每万人拥有大学生人数C14(0.2495,+)

经济城镇化(0.1569)

城镇经济密度C21(0.1993,+);人均GDP C22(0.1985,+);第二产业占GDP比重C23(0.200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C24(0.2005,+);第三产业占GDP比重C25(0.2008,+)

社会城镇化(0.1885)

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数C31(0.1670,+);教育经费占财政总支出比重C32(0.1679,+);人均教育经费C33(0.1638,+);每万人拥有卫生床位数C34(0.1665,+);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C35(0.1674,+);城镇居民食品以外支出所占比重C36(0.1673,+)

空间城镇化(0.1262)

土地城镇化率C41(0.2500,+);现住房人均居住面积C42(0.2502,+);城市人均拥有道路面积C43(0.2496,+);城市人均公共用地面积C44(0.2502,+)

生态环境城镇化(0.1531)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C51(0.1991,+);污水处理率C52(0.198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C53(0.1997,+);每万人拥有景区数量C54(0.2059,+);公共厕所C55(0.1973,+)

城乡一体化(0.1263)

农村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比C61(0.2490,+);农村城镇人均消费水平比C62(0.2493,+);农村城镇恩格尔系数比C63(0.2511,-);人均客运周转量C64(0.2506,+)

科研创新城镇化(0.1229)

科学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C71(0.2527,+);全市高等院校师生数C72(0.2559,+);亿元GDP申请专利数C73(0.2443,+);全市高新产业总产值C74(0.2472,+)

注:各指标括号内的数值表示权重;+、-符号表示变量属性,即正向和负向变量。

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作用关系比较复杂,既有积极的良性互动,也有消极的矛盾冲突。良性互动表现在:首先,旅游业在市场需求的刺激下,通过整合资源,吸引企业聚集,延伸产业链,满足就业需求,构建了一个有价值有效率的产业集聚体,增加了城镇经济实力和就业岗位[24];另外,由于旅游资源的非均衡性,在旅游活动过程中会产生巨大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促进城乡互动,实现一体化[22];其次,旅游业能有效改善和美化环境,改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城镇生态和社会环境;再次,由于旅游业的高融合性,逐步渗透到现代农业、工业,文化产业等各个领域,有利于提升区域的科研创新能力,实现“创新”驱动城镇发展。同时,新型城镇化也为旅游活动的普及提供物质、服务、文化等保障:政府主导的景区,交通建设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城镇也是旅游产业重要的客源地,还是人才“聚集中心”,能为旅游产业提供大量高素质,高层次的人才[15];另外,城镇文化底蕴能改善旅游人文环境,提升旅游“软实力”。矛盾冲突表现在:第一,在旅游发展的早期,可能因为旅游景区缺乏合理规划,布局无序,易导致新城区的建设与旧城区的改造进程缓慢;第二,城镇过度依赖旅游业的发展,易受外部不利因素影响,发展不稳定;第三,旅游业如果过度追求现代化进步,忽略对传统文化的发掘和保护,易导致城镇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流失。同样,伴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容易因人口集聚效应引发交通阻塞,环境污染等“城镇病”,生态环境将受到破坏,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受阻;最后,若城镇交通布局不合理、城镇建筑分布于景区附近,易造成视觉污染。因此,旅游业和城镇化在互相促进,互相矛盾的过程中螺旋发展,探讨两者在不同阶段的作用特征,能更好地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推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 铜仁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吉首大学商学院 唐鸿 刘雨婧 吉首大学商学院 湖南商学院旅游管理学院 麻学锋  来源: 《经济地理》2017年第2期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