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行业动态
浅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治理
来源: 浏览量:3293 更新时间:2017-06-08

摘要:公共文化服务是一个国家现代化、文明程度的体现。如何治理公共文化服务是一个伟大的工程,是项巨大的变革,没有固定的、同一的模式,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和积累经验,尤其是农村公共文化治理,更是要依靠和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和智慧,挖掘他们的潜在力量,引领精神上的一次伟大变革。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农村,治理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指出,截至2015年全国总人口数约13.7亿,其中农村人口约有7.7亿占人口总数的56%。对这个庞大的文化服务群体,公共文化意识淡薄,文化需求零散且容易被忽视。农村文化服务基础薄弱,文化建设被经济建设挤占。对农村的公共文化特点、服务现状进行分析,寻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治理的新举措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以实现和保障公民文化权利为目标,向公众提供公共文化产品,是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参与的公益性文化机构和服务的总和。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以推进农村文化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为依托,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建立农村公共文化建设长效机制。最近十年,是我国文化发展的黄金年,农村文化建设也进入快车道。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强文化建设,并印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详细描绘了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蓝图,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提到了治国理政的新高度,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已经成为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乃至推进我国社会转型的一项重要任务。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文化建设的重点要向农村和西部地区倾斜的重要决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有关要求,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1 农村公共文化的特点及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现状

1.1 农村公共文化呈现地域性、乡土性、沿袭性

农业生产劳动是广大农民的职业活动,尤其是种植业和养殖业,各种农业收入是广大农民的主要生活来源。而在农村的社会细胞是家庭而非个人,以家庭为单位的社会群体和组织,包括家族、邻里、村委会,血缘和地缘是农民联系的纽带,他们长期生活在一起,面对面的交流,口耳相传转达信息,在生活、生产过程中形成了大众接受、推崇的文化、思想、行为,并固化为风俗、民俗,口口相传,代代相袭。随着历史的沉淀,在农村还保留着淳朴的家风,沿袭着中国优秀的传统道德和世代传承的家训及安生立命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但随着农民工的进城,以家族、家庭为主的管理方式将被以个人为单位的社会群体和组织所取代,而在农村,社会分工的专业化还未形成,农民工外出务工零散,短期迁徙性大,以业缘为纽带的活动还很松散未能固定,相比较以前农村社会公共文化观念、意识有所消解、解构。公共文化需求被生存、经济收入需求所取代和挤占。大部分农村的青壮年外出,留下一些老人、小孩在农村,使得农村空巢、空心现象严重,公共文化严重缺位。

1.2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基础建设和现状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建设在国家和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已有大的改善。“十一五”期间,中央投入39.48亿元用于全国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中央和地方共投入82亿元用于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投入近23亿元用于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投入70亿元用于农家书屋工程,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已遍布广大农村。2006年底全国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公共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网络2006年底已在全国乡镇覆盖,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全年放映电影800万场次,观众超过18亿人次,基本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配套完成,国家和政府投入大量人力和资金,但全国不少调研走访数据显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效果不如预期。有大部分村级综合文化站处于休眠和半休眠状态,农家书屋门可罗雀,农村地区在全国公共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网上信息点击量几乎统计不到。

2 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举措

2.1 改变农村干部的思想观念,变文化服务为文化自觉

国家虽有公共文化服务政策,但在农村基层落实难。虽受政绩等硬性指标及考评机制所驱动,但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薄弱,文化建设需要前期大量投入又不显山露水,效应释放较缓慢甚至短期内不能见成效,所以一些领导干部不太重视,政府也有畏难情绪,积极性不高,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视多处于被动、应付状态,对文化和经济效益的平衡抉择问题上,容易抓经济轻文化。当务之急就是要转变全体干部的思想,全社会上下都要贯彻并深化一个理念:“人是文明社会中的一切作为的起点和终点,关系到人的发展的事一定要办好”。文化也是发展,社会发展离不开文化,公共文化服务是人的发展的本质需求,要变公共文化服务为干部的文化自觉。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突破思想藩篱,创新工作手段,加快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使农民的文化生活需求极大改善,加快新农村的文化软实力建设。

2.2 加强农村群众的民主、政治、信息获取意识

加强对农村的民主与法制宣传,实现和维护农村最朴实的民主选举表决权利,开展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把农民作为公共服务的主体,充分引导他们表达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内的话语权与选择权,充分发挥农民在公共文化服务决策中应有的民主权利,实现参与权和决策权。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根据农民的需要来决定,真正满足农民最直接、最现实的服务需求。不同的农村,对于公共服务的需求不同,需要每个村通过自下而上,村民自治、民主协商的方式来确定本村所需公共服务的具体内容。加强农民的信息意识,充分引导农民利用广播、电视媒体、通讯网络获取资讯,及时了解国家关于农村建设的规划及惠农政策,对村镇各项事务通过相应的平台积极传播,充分让村民获取知情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参与、讨论乡镇的发展和具体事务的解决办法,集思广益,多听取他们的意愿、想法,并向上级政府汇报、转达他们的诉求。逐渐形成信息发布、村民议事、解决反馈的循环机制,形成咨询有渠道,解决有办法的基层民主、政治行为习惯。

2.3 多渠道合作共同寻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长效机制

2.3.1 要建立各级政府财政投入机制和资源整合机制。加大各级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资金投入,中央和省级财政每年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增幅不低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推动公共财政下乡,建立省、县、乡三级财政分担比例的机制,前期农村公共文化基础建设投入资金由国家划拨,解决农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所需的财政资金供给不足的问题,对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运营和维护资金交由县、乡两级政府筹措。建立村级公共服务的专项资金和持续的增长机制,通过村委会监督、规范资金在公共服务领域的有效利用。整合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资源,避免农村公共服务治理碎片化问题。最终形成各路资金投入到位,各方资源利用合理的高效整合机制。

2.3.2 变传统的一元化治理为多元化治理。传统的一元化治理思维和治理方式,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大包大揽,以行政手段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统一配送,形式单一,从传统的公共服务一元化治理体制向着多元化治理体系转变,以推动政府为主导、公益性单位和优势企业等第三方市场进入、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共建格局的形成和发展。农村综合文化站的规划建设和人员配备除政府解决部分外,引入其他各类文化单位和教育机构参与开展公益性活动和志愿者服务,不断从基层服务中引领和激发农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

2.3.3 公共文化服务和农村发展齐头并进。发挥政府补助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入市场机制,吸引带动社会力量办实业,根据本地特色和优势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公共文化实体,培育和健全各类文化产品市场,打造农村本地特色品牌文化。通过相关鼓励政策引导民营组织、社会组织或个人设立文化建设专项基金,鼓励一些成功人士乡聚,发挥名人效应,激励和培育乡贤等精英的带头效应,资助本村文化产品,赞助文化活动,为家乡发展起示范和宣传效应。与县、市结对形成互助发展联盟,将公共文化建设与美丽乡村、特色村落集群、以及民生工程建设紧密结合,积极探索“文化+旅游”、“文化+养老”等思路,培育“文化+产业”一体化发展,推进文化建设与农村产业协同发展。

3 结语

公共文化服务是农村现代化建设的灵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通过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服务,增强农村向城镇转化持续发展的竞争力。总之,农村的城镇化、现代化关键是人的城镇化、现代化,农村的发展应该是经济、文化协调发展。文化担负着凝聚共识、强化认同、调控秩序、提高素养、重构价值体系的重要使命。农村文化的落后,势必会给经济发展带来隐忧,给整个社会带来不安定的因素,没有农民的思想观念和文化意识的提高就不可能达到城乡融合,没有农民文化水平、文化生活的提高,农民的失落感和不适性就更强烈,农村城镇化、现代化就没有生机和活力,最终回到城乡二元结构的老路上。

参考文献:

[1]贾先.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社区化研[D].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2]孙逊.2013年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D].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3]胡玲玲.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及思考[J].群文天地,2011(6).

[4]崔长勇.治理视角下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体系的构建[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5]张青.新常态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财政保障机制研究——基于安徽省的调研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5(12).

[6]卢春龙,张华.公共文化服务与农村居民对基层政府的政治信任:来自“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现状调查”的发现[J].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4(4).

[7]周赢.赵川芳.农村文化服务[D].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09).

[8]赵丽苹.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专题调研报告[J].大众文艺,2014(11).

作者简介:叶丽红(1978—),女,江西南昌人,硕士,研究方向:图书馆基础服务;王丽(1985—),女,江西南昌人,本科,研究方向:图书馆基础服务;喻小燕(1986—),女,江西南昌人,本科,研究方向:图书馆基础服务。

作者: 江西省图书馆 叶丽红 王丽 喻小燕  来源: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年第23期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