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村民自治制度确立多年,仍面临政策实施的困境,弱势群体话语权的缺失是其主要原因。分析其缺失的原因以及如何使弱势群体话语权得到回归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村民自治,弱势群体,话语权
我国村民自治制度最早提出于1982年《宪法》,规定“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自治组织”。2010年重新修订的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明确规定我国村民委员会性质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突出强调其产生和管理方式是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它从法律角度确认了村民委员会性质和发挥的作用。农村法治建设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题中之意,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环节。村民委员会依法进行换届选举,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民主权利的直接行使,也有利于推进我国农村民主法治建设。然而,我国村民自治制度确立多年,仍面临政策实施的困境。以乡村社会治理为代表的我国基层民主协商之路,也亟待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摸索、前行。
1 我国村民自治制度的实施困境
我国村民自治制度的现实困境是:①制度上,我国农村分布广、条件各异,村民客观生活环境决定了制度或法律的可操作性必须要贴近农村现状。村民自治的法律在一定程度上很难完全满足各种现实状况的需求,还有基层村民委员会自身缺乏应有的监督体制。②经济条件上,农村落后的经济条件,迫使年轻的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留守的老人、妇女、儿童无法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村民委员会作为村民自治组织,需要村民自己出钱作为经费支持,才能维持正常的公务办理,经济上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③思想意识上,传统的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思维方式,使村民对于民主一词格外陌生,村民并不关注公共事业的发展。又由于地理环境闭塞和地域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村民的民主意识有很大局限性。
每三年一次的村“两委”换届选举,是我国农村民主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它是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基层民主政治的主要实现途径。然而,现存的“乡政村治”格局即乡镇政府的行政管理权和农村的村民自治权,由于村民自治是在国家政权强力推进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就容易导致村民自治的行政化倾向。还有在小农思想作用下,农村根深蒂固的血缘、家族观念所导致的村民自治权被牢牢地掌握在极少数宗族势力、乡村精英(农民企业家等)和村干部手中。以大学生村官、妇女、外出务工人员为代表的弱势群体,在村委换届选举中的话语权严重缺失。
2 弱势群体话语权缺失的原因
话语权从政治术语上讲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以言语形式进行的权力扩展[1]。从制度的角度来讲,农民话语权是指农民政治权利和民主意识的集中表达,包括农民的信息知情权、发展决策权、管理参与权、分配监督权和平等诉求权等[2]。从新闻学视角来看,话语权是指公民运用媒体对其关心的国家事务、社会事务及各种社会现象提出建议和发表意见的权利,是公民的一项不可让与和不可剥夺的民主权利[3]。
关于弱势群体话语权缺失原因的探究,学者主要从内因和外因的角度来分析。从内因的角度来讲: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导致其失去说话的阵地,无法使信息集中凝聚,在与其他利益集团博弈中处于弱势地位;由于经济地位和文化素质导致农民整体素质偏低,限制了其行使话语权的能力。从外因的角度来讲:渠道方面,信息传输渠道不畅,造成农民话语运载困难,包括农民利益表达时遭到基层干部的漠视、拖延,媒体在农村信息传播的缺位[4];制度方面,农民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的缺位和现行的各种制度对农民权利保护的缺失[5]。以农民为代表的弱势群体话语权缺失的原因,不能仅仅停留在学术层面的探讨,更应从现实角度挖掘其自身的不足之处。
首先,普通村民民主意识薄弱,参与能力有限。一方面,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君君臣臣”的传统礼教束缚,导致村民的民主意识不强。另一方面,现代化进程中,青壮年劳动力流入城市,更多地考虑经济上的收益,剩下的留守儿童、留守老人根本没有参与竞争的意识和能力。
其次,强势群体势力强大。宗族家族中的长辈威信较高,地位不容置疑;乡村精英通常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如农民企业家,来争取村委权力,以便政商联合,获取更大经济效益。原村干部与乡镇政府有着密切的联系,拥有更便利的获得完整信息的渠道,也可以在程序上“左右”选举结果。
最后,乡镇政府在信息传达和组织监督上的行政化倾向。乡镇政府充当着“把关人”的角色,在选举信息的上传下达中麻痹弱势群体和上层领导,以实现其控制力。组织传播中的“末梢”现象,也使原有政策精神在逐级传播的过程中内容递减,或仅在少数领导干部中小范围公开,在“拟态环境”中使弱势群体丧失平等竞争的机会。
3 弱势群体话语权的回归
政治上的赋权有利于钝化边缘群体的政治意识,使他们认同现存体制,实现边缘群体的政治一体化,从而保持政治社会的稳定运转[6]。因而,弱势群体话语权的回归显得至关重要。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目标的大背景下,针对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使弱势群体话语权得到回归,需从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
第一,改革现有的乡村治理体制,建立新型法治的乡村治理、管理体系。农村治理中的重大决策都要于法有据。分清治理和管理的界限,管理为乡村治理提供服务和公共资源,而依法自治立足于农村自有文化,避免行政化倾向。激发村民组织化意识。长期以来,乡镇政府包办农民之事,使农民形成了“等、靠、要”的思想,而村民自治要求村民自发形成自我管理、民主选举的意识。
第二,培养和输入新型乡村治理人才。农村带头人要来自于农村,又高于农村,即农民子弟大学生的培养和输入。高校要有意识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和乡村治理方向的人才培养。政府应用优厚的政策和制度保障吸引农村出去的大学生反哺农村建设。现实中的村干部普遍老化、知识素质不高,而新到的大学生又有可能专业不对口,无法真正发挥作用,造成人才的浪费。另外,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待遇,打通其上升渠道,才能使乡村治理源源不断地注入新的活力。
第三,建立乡村治理者权利与义务、职责与薪酬对等的行政和劳动管理体制,以更好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激发村民自治的原动力,避免村干部腐败和宗族势力垄断。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招商引资,提高经济实力。利用高新技术手段和市场信息,建立有共同利益机制的村民合作组织,提高经济效益。同时通过各种培训和宣传,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增强对合作社的认识,使村民真正参与进来,充分发挥农民自身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共同致富。
4 结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的突破口,或许就在于大学生“村官”的科学化引入。同步推进城乡法治建设,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做好“三农”工作,都急需既懂法又能深入了解农村实际情况的专业化乡村治理人才的出现。只有给农村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才能使广大农民平等参与改革发展进程、共同享受改革发展成果。
参考文献:
[1]李军,朱新山.“翻译者”模式和村治实践[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5(3):88.
[2]厉有国.我国农民话语权缺失的制度因素审思[J].天府新论,2009(2):98.
[3]钟云萍.论我国农民权益保障的缺失——以农民的话语权为视角[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5).
[4]倪新兵.农民话语权缺失:信息传播维度解析[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2007(19):4.
[5]谭志奇,廖顺余,冼平芳.我国农民话语权缺失的原因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8(9).
[6]王可园,齐卫平.政治赋权与政治一体化:1832年英国选举权扩大的政治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5(10).
作者简介:段飞飞(1989—),女,河南三门峡人,遵义医学院人文社科学院研究生,就职于三门峡市陕州区硖石乡政府。
作者: 遵义医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段飞飞 来源: 《中国市场》2016年第4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