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04
摘要:针对农业土地规模经营中的问题,以智慧农业信息化建设为研究视角,构建保障农村土地规模经营的智慧农业信息功能模块体系。促使农业规模经营与农业科技进步和生产手段改进程度相适应,为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智力支撑。运用实地调查法、规范分析法、信息研究方法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智慧农业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典型代表,有利于落实农村土地确权、调配农业专家资源、增强农业产业化活力、提升内部管理水准,并且在智能农业设施和物联网智能监控方面得到了成功运用,具有现实可行性。支撑农村土地规模经营的智慧农业信息功能模块体系设计主要体现在:农田信息监管系统保障规模生产效率,专家咨询服务系统保障规模生产人才素质,农村土地经营权交易系统保障土地流转权益,农业产业化管理保障规模经营经济效益。
关键词:“三权分置”,规模经营,农业科技,智慧农业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6CGL047);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滚动资助项目(2014QW04)
1 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要求“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发挥其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引领作用”“推进农业标准化和信息化”。其实自十六大以来,中央积极鼓励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在中央政策的推动下,各地出台各种具体的激励政策,落实和扶持农地流转,走规模经营道路。尤其在经济发达省份的现代农业先行地区,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已成为农业发展的主力军,农民土地经营权向这些经营主体流转规模经营。学界对于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的研究主要把规模经营作为背景,以问题为导向,重点分析土地流转的相关问题,具体集中在产权制度缺陷、土地流转困境、“三权分置”探索等方面。认为我国现行的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的土地产权制度安排仍然存在很多缺陷,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缺乏明确性、排他性、可转让性以及管理的规范性,而且其法律属性不够明确,这些因素必然阻碍我国农村土地市场的发育[1-5]。基于地方流转实证的研究也发现地方土地流转和规模利用存在问题[6-8]。然而,从对浙江、江苏、福建等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考察发现,在农村集体土地产权中,农地产权确权工作推进相对顺利,甚至有些地方早在几年前已经确权到股,相对于另外两类农村土地——宅基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而言,农地土地产权关系较为明晰,土地流转比较规范,有正式的书面合同,农民对土地流转价格也较为满意,流转积极性高。随着“三权分置”改革的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存在的最大问题已不是来自土地产权方面的制度约束、权属纠纷和利益分配问题,而是受自然灾害、市场供求、价格波动、高人力成本、管理效益等方面的影响所带来的低收益、高风险的经济管理问题。
相对于传统家庭小规模经营,规模经营对规模经营主体在现代农技、经济管理、市场营销、抗风险等方面有更高的要求。其中,现代信息化管理可以提高规模经营的管理效率,解决雇工难题,是土地规模经营的必然发展方向。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强调“发展农业规模经营要与农业科技进步和生产手段改进程度相适应,与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提高相适应。”因此,相关研究应该紧贴现实需求、与时俱进,转向土地规模经营中的问题研究,才能为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智力支撑。以智慧农业信息化建设为研究视角,构建保障农村土地规模经营的智慧农业信息功能模块体系,对于土地规模经营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 现代农业科技是农业土地规模经营的支撑
我国当前高度分散的经营规模显然已经妨碍了我国的农业现代化进程,解决之道便是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通过耕地的集中经营,以实现耕地资源利用率的提高、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应用、以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一点已经成为决策层和学术界的共识。土地规模经营是农业生产获得规模经济的客观要求,是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必要条件,是实现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农业产业化的关键所在。现代农业发展应当以为农业增效、为农民增收为归依,应该在保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广泛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业经营效益。
土地规模经营不是简单的单位经营主体种植面积的扩大,而是要伴随与规模经营相适应的先进的科技和农机装备、集约生产经营方式、单位低成本要素投入。在深入多地农村调研后发现:目前纷纷流转土地推行规模经营面临规模经营成本攀升、规模经营风险较大、规模经济收益不理想的困境。比如各地不乏“包地亏损”的情况,在国家大力鼓励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初期,很多农民纷纷扩大种养殖规模,甚至一些非农村户口居民也到农村大面积承包土地,还有大量公司进入农村建设各种“基地”,但是几年之后,却出现个体转让撤资、公司项目亏损停止的情况,流出土地的农民也因此没有得到实际的地租收入和规模带动农业发展的好处,甚至一些承包户无法承担接连的大规模亏损和银行贷款的压力选择自杀。在农村出现“承包地越多,亏得越多”的经营压力。究其原因,就是规模经营的扩张速度并没有带来单位产品总成本显著下降,种植环境抗风险能力差和市场信息滞后这些传统农业中已经存在的问题不但没有得到解决,反而被放大。规模经营不是简单的扩大生产资料规模和投入数量,需要使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配置趋向合理,才能达到最佳经营效益。发展现代农业科技、推广科技社会化服务和信息化管理将可以从提高产量、降低劳动力成本、稳定优化种植环境、降低农产品交易成本等方面降低大规模农业经营的风险。
(1)作物种质资源及优良良种等生物技术有助于提高产量、推动农业规模经营的发展。作物种质资源与优良良种等技术使得人们在把握农产品的多样性、产量、品质、适应性等方面具有更大的主观能动性,生产出符合经济、社会、生态等各方面要求的品种。区别于“自给”特征的小农经济,农业规模经营的主要特征是高商品化率,目标是利润最大化,而具有高产、稳产、优质和适应农业机械化等优点的优良品种能够稳定农业经营者的收益预期,降低其进行大规模农业生产的风险。
(2)先进农业机械有助于解放劳动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在我国高速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大背景下,务农机会成本高,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进入第二、三产业,从而使得留守农村的老人、妇女、儿童成为粮食生产的主要依赖者,农业劳动力有效供给不足,我国农业正面临“谁来种地、怎样种地”的困境,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领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正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因为农业规模经营可以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在农业劳动力有效供给不足的约束下,先进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能够节省劳动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使得农业生产者得以降低单位面积投入、进行规模经营。
(3)设施农业技术为农业生产提供适宜的环境和条件,降低农业经营风险。近年来我国设施农业发展很快,在设施园艺方面主要体现在温室大棚和土壤直接栽培的广覆盖上。温室大棚是从温、光、湿、水、肥、气等方面的综合全面的管理,具有高投入、高产出、低自然风险的特点,因此只有一定土地规模的农业经营者引用此技术才能发挥其规模经济效应,同时,也正是该技术使得农业生产能够摆脱自然环境和传统生产条件束缚的优点,使得农业规模经营者大大降低了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
(4)现代农业信息化技术有助于降低农产品交易成本,实现农产品供需有效对接。农业信息技术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体现。“十二五”期间我国农业信息化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农业物联网试验示范工程、农业电子商务、信息进村入户以及农业信息技术科技攻关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为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湖南、山东等多个省份已经建立了农村农业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平台除了提供农业信息服务以外,还整合农民、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科研院所等资源,大大降低了农业经营者在产前行业产品信息、产中种养殖先进技术信息、产后农产品市场信息的搜寻成本。农业的弱质性不仅体现在其生产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自然环境条件,还体现在农产品生产周期长、价格波动大等特征上,尤其是农产品“卖难”的问题已经常态化,变化的也仅在农产品结构上,这也一直是很多农民不敢进行专业化的农业规模经营的原因。不过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一定程度缓解了上述困难,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产业链中的应用,使得农资、农技、农产品的供需方之间的信息变得更为对称,因而有效缩短农业产业供应链的长度,降低农产品供需双方的交易成本,实现农产品供需的有效对接。
3 以智慧农业信息化建设保障农村土地规模经营的可行性
在现代农业科技中,农业信息化技术有助于优化种植环境和农业生态环境,提高规模管理效率,降低农产品交易成本,实现农产品供需有效对接。农业信息化技术是利用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进行农业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其典型代表就是“智慧农业”。
3.1 智慧农业的概念
相关学者认为,智慧农业就是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成果,集成应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物联网技术、音视频技术、3S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及专家智慧与知识,实现农业可视化远程诊断、远程控制、灾变预警等智能管理[9]。胡晓敏认为智慧农业是农业生产的高级阶段,是集新兴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为一体,依托部署在农业生产现场的各种传感节点(环境温湿度、土壤水分、二氧化碳、图像等)、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和无线通信网络实现农业生产环境的智能感知、智能预警、智能决策、智能分析、专家在线指导,为农业生产提供精准化种植、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10]。
3.2 智慧农业信息化建设服务土地规模经营
(1)落实农村土地确权。当前,农村土地确权工作已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第一时间落实信息化平台、统一数据标准,可以通过软件系统建立起规范的农村土地工作流程。平台所涵盖的确权软件作为国内第一款具有知识产权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管理系统,能够依托高度熟化的技术架构,有效落实中央1号文件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的要求,同时可以预见性地提供满足长远农经工作需求的解决方案,最终以现代农经管理理念,实现高效农地业务机制。
(2)调配农业专家资源。农业专家作为促进现代农村发展的稀缺资源,对其进行合理调配能够有效提高涉农产业的生产效率。是传统农业大市,对于有限农业专家、农业知识的需求问题尤为突出。平台预设有农业专家与农业科技资源的信息化共享模式,能够通过对知识传播渠道的深入挖掘,有效处理农村生产环境的分散和生产者知识局限性带来的困境,方便百姓学习农业科技知识。同时,平台对于提高农业专家的工作效率效果明显。通过网络视频,农业专家足不出户便可以服务于全市农户,有效降低了时间、人力等成本。
(3)增强农业产业化活力。针对当前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大趋势,为政府部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市场导向。平台立足科学的统计分析手段,能够使各级部门对农业生产进行更加科学、及时、准确的研判,进而提升产业化农业的发展活力和信息化水平;依托先进的产业运营功能部署,可以降低产业化实施成本并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使农产品供应与下游商贸渠道的衔接更为紧密。由此,平台对于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升现代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提升内部管理水准。随着网络的高速发展,对于涉农机构的自动管理逐渐受到关注。平台设有内部办公管理系统,通过对农经工作人员、农业专家资源、农业技术群体进行有效管理,便于领导与下属之间的工作交流,领导对下属工作情况的跟踪查看,以及各部门单位之间传达各种精神,有利于推进涉农工作的高效开展,提升内部管理的规范水准。
作者: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土地政策研究中心 杨璐璐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危薇 来源: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7年第1期